cover_image

新型电力系统三大试点技术解读

原创 电子 [风光发电](javascript:void(0);)

近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关于组织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第一批试点工作的通知》(国能发电力〔2025〕53号)及相关专项行动方案,以前瞻性的顶层设计,明确了七大关键试点方向。

今日,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一下其中三个。

1.  构网型技术:给新能源做支撑

问题, 新能源(风、光)电站本身撑不住电网的电压和频率。传统电网靠火电、水电这些撑着电网的电压和频率。新能源多了,其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反而容易使电网不稳定甚至垮掉。

解决: 给新能源电站(风场、光伏)配上“智能大脑”和“储能电池”,让它们不仅能发电,还能主动模仿传统电厂的稳定自己的电压和频率,。

在哪试: 甘肃、新疆等风光资源特别多的地方。

好处: 新能源越多,电网越稳,而不是越脆弱。

2.  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让“靠天吃饭”变成“精准预测”

问题: 风、光发电依靠老天,有风有太阳就拼命发,没有就“躺平”,关键时刻(比如用电高峰时没风没太阳)可能掉链子。

解决: 要求新能源电站必须稳定!通过强制给它们配上精准天气预测和储能,保证在用电最紧张的时候(比如夏天傍晚),至少能拿出自己一小部分发电量稳定负荷。减少火电紧张和依靠。

在哪试: 新建的大型风光电站。

好处: 新能源也能分担一部分保供电的责任,减少动不动就靠煤电救急的情况。

3.  智能微电网:打造“小区自备电源+应急电源”

问题: 大电网有问题时,整个供电区域崩溃。

解决: 在工业园区、海岛、甚至未来社区,建一小的自供电系统。自己屋顶发电(光伏)、自己存电(储能)、自己管理用电(智能控制)。平时多余的电可以卖给大电网;一旦大电网出事,自己能立刻“独立”运行,保证关键地方(医院、指挥中心)不断电几个小时。

在哪试: 工业园区、偏远海岛、新型社区。

好处: 提高用电可靠性,减少大电网出问题时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