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混塔变径处出现裂纹的原因及处置

原创 电子 [风光发电](javascript:void(0);)

风电项目中混凝土-钢混合塔筒(混塔)的变径处出现裂纹是一个较为常见但也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这个位置是结构应力复杂、几何形状突变、施工难度大的关键区域。裂纹的出现不仅影响结构美观,更重要的是可能威胁塔筒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

以下是混塔变径处出现裂纹的主要原因及相应的处置措施:

一、 主要原因分析

1. 设计因素:

应力集中:变径处是塔筒截面尺寸和刚度发生显著变化的区域,几何形状突变(如过渡段曲率半径过小)会导致应力高度集中,尤其在风荷载、自重、启停机等动态载荷作用下,局部应力可能远超混凝土的设计抗拉强度。

荷载考虑不足:设计时对极端风况(如湍流、阵风)、疲劳载荷、地震载荷、风机运行产生的振动载荷等的模拟或考虑不充分,导致变径处实际受力超出预期。

配筋设计不合理 变径段是结构关键部位,需要配置足够的抗裂钢筋(环向和纵向)和构造钢筋。如果配筋率不足、钢筋间距过大、或钢筋布置方式未能有效约束混凝土变形和抵抗裂缝开展,就容易开裂。

预应力设计问题:如果混塔的混凝土段采用了预应力技术,预应力筋的张拉顺序、张拉力控制、锚固区设计或预应力损失估算不准确,都可能在变径段附近产生过大的局部拉应力或次应力,导致裂缝。

2. 材料因素:

混凝土性能: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足、水胶比过高、骨料级配不良、含泥量超标、外加剂使用不当等,都会降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韧性、抗裂性能和耐久性。

混凝土收缩:塑性收缩(浇筑初期失水过快)、干燥收缩(后期水分蒸发)、自收缩(高强混凝土)以及温度收缩(水化热降温)是混凝土开裂的主要内因。变径段结构相对复杂,约束条件多,收缩变形受到更大限制,更容易开裂。

混凝土徐变:长期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徐变变形,如果设计考虑不周或预应力施加不当,也可能导致应力重分布和开裂。

3.  制造/施工因素

预制节段质量: 变径段通常是大型预制构件。模具精度不足(导致尺寸误差、接缝不平)、混凝土浇筑振捣不密实(导致蜂窝、孔洞、强度不均)、养护不当(温湿度控制不好,导致早期开裂或强度发展不足)都会埋下隐患。

吊装与运输:预制节段在吊装、运输过程中受到不当的支撑、碰撞或超应力,可能产生肉眼难以发现的微裂纹,在后续载荷作用下扩展。

现场安装

基础不平整/沉降不均: 塔筒基础不均匀沉降会改变塔筒的受力状态,在变径段等刚度变化处产生附加弯矩和剪力。

节段对接精度差:上下节段对接时轴线偏差、法兰面不平整、错台过大,会导致安装应力集中,并可能使预应力钢绞线,或连接螺栓受力不均。

预应力张拉问题(如适用):张拉顺序错误、张拉力未达要求或超张拉、张拉不同步、锚具安装不正、孔道摩擦损失过大未补偿等,都会在混凝土中产生有害拉应力。

灌浆/后浇带问题:节段间灌浆或后浇带混凝土的强度、密实度、收缩性能与预制段不匹配,或新旧混凝土结合面处理不好(凿毛不彻底、未充分湿润),导致结合面成为薄弱环节。

养护不足:现场后浇带、灌浆料或修补部位的养护条件(温度、湿度、时间)不满足要求,加剧收缩开裂。

4.  环境与荷载因素:

风荷载: 极端风况(台风、强阵风)产生的动态载荷远超设计值,是导致结构损伤甚至失效的直接外因。变径段作为应力集中点首当其冲。

温度变化:混凝土的热膨胀系数与钢材不同,环境温度剧烈变化(特别是日照温差)会在混塔结构中产生温度应力。变径段约束复杂,温度应力更易导致开裂。

地震: 地震动载荷同样会在结构薄弱处造成损伤。

长期疲劳:风机运行产生的持续振动载荷,可能导致变径处微裂纹的萌生和扩展(疲劳裂纹)。

5.  其他因素:

基础变形:地基处理不当或长期运行后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或滑移。

外部碰撞: 极端情况下(如施工期重型设备碰撞、运行期异物撞击)。

二、 裂纹处置措施

发现裂纹后,应立即采取以下步骤:

1.  初步评估与记录:

详细记录: 精确测量并记录裂纹的位置、长度、宽度、深度(可用裂缝测深仪)、走向、形态(表面龟裂、纵向、横向、斜向、贯穿?)以及是否渗水等。拍照和录像存档。

初步判断:根据裂纹特征初步判断其成因(收缩?受力?施工缺陷?)。

临时监测:对于活动裂纹,可在裂纹两端粘贴石膏饼或安装裂缝监测仪,观察其是否继续发展。

2.  深入检测与评估:

无损检测:

超声波检测:探测裂纹深度、内部缺陷(空洞、不密实区)。

冲击回波/声发射: 评估结构内部损伤和裂纹活动性。

钢筋扫描仪: 确定裂纹区域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

结构分析复核: 委托专业机构,结合现场检测数据、原始设计图纸、实际荷载情况(特别是实际运行风况数据),对变径段进行详细的结构力学分析(静力、动力、疲劳),评估裂纹对结构安全性、耐久性和适用性的影响程度。判断裂纹是表面非结构性裂缝还是影响承载力的结构性裂缝。

专家会诊:组织设计、施工、材料、检测等方面的专家进行会诊,确定根本原因和修复方案。

3.  修复方案制定与实施:

根据裂纹的性质、严重程度、成因和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案:

表面封闭法(适用于宽度<0.2mm的非活动性微细裂缝,不影响结构承载力):

材料: 环氧树脂类、聚氨酯类、丙烯酸类或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

方法:清洁裂缝表面(高压水枪冲洗、钢丝刷清理),沿裂缝开V型槽(浅层),涂刷或压力灌注低粘度密封材料,表面覆盖保护层(如聚合物砂浆)。主要用于防水、防锈蚀和提高耐久性。

注射法(适用于0.1mm - 1.5mm宽度,较深但未贯穿或需要恢复整体性的裂缝):

材料: 低粘度、高强度的改性环氧树脂灌缝胶。

方法:沿裂缝布置注胶嘴,封闭裂缝表面,使用专用注胶设备将胶液在一定压力下注入裂缝深处,使其充满缝隙并粘结固化。能有效恢复结构整体性、防水性和耐久性。

压力注浆法(适用于宽度较大、较深或有渗漏的裂缝):

材料:水泥基灌浆料(微膨胀)、环氧树脂灌浆料或聚氨酯灌浆料(遇水膨胀止水)。

方法:与注射法类似,但通常用于更大缝隙或需要止水的情况。水泥基浆液适合结构补强,化学浆液适合快速止水和精细修复。

*填充密封法(适用于宽度>0.3mm的表层裂缝):

材料: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环氧砂浆、弹性密封胶(如硅酮、聚硫)。

方法:沿裂缝开U型槽,清理干净并湿润(对水泥基材料),分层填充修补材料并压实抹平。

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适用于结构性裂缝或承载力不足需补强):

材料:碳纤维布(CFRP)、碳纤维板或玻璃纤维布(GFRP)及配套粘结树脂。

方法: 裂缝表面处理后(封闭或注射),在裂缝区域或整个薄弱区域(如变径段环向)粘贴纤维布/板。能有效提高构件抗弯、抗剪、抗拉强度和刚度,抑制裂缝扩展。

外加预应力加固法(适用于需要较大幅度提高承载力或闭合较大裂缝):

方法:在塔筒外侧(或内侧,较少见)安装钢带、钢绞线或体外预应力索,通过张拉施加主动压力,抵消部分拉应力,闭合裂缝或防止新裂缝产生。设计施工复杂,需专业计算和施工。

增大截面加固法(适用于严重损伤或承载力严重不足):

方法: 在原有混凝土结构外(通常是外侧)支模,浇筑新的钢筋混凝土层。能显著提高承载力和刚度,但增加自重和风荷载,施工周期长,影响风机停机时间。在混塔上应用需非常慎重,需进行详细的结构复核。

更换构件(极端情况,损伤极其严重无法修复或修复代价过高):

方法:将损坏的预制变径段拆除更换。工程浩大,成本极高,停机时间长,是最后的选择。

4.  修复后的监测与维护:

长期监测:修复完成后,应对修复区域及整个变径段进行长期监测(如定期目视检查、安装裂缝计、应变计、振动传感器等),跟踪修复效果和结构状态。

定期检查:将变径段纳入风机塔筒日常巡检和定期专项检查的重点区域。

维护计划:根据监测和检查结果,及时进行必要的维护保养。

三、 总结与建议

预防为主: 裂纹一旦出现,修复代价高昂且影响风机运行。关键在于预防:

优化设计:精心设计变径段几何形状(增大过渡曲率半径),进行精细化有限元分析(考虑各种荷载组合、动力效应、疲劳),配置足够的抗裂钢筋和构造钢筋,合理设计预应力(如适用)。

严控材料:选用优质原材料,优化混凝土配合比(低水胶比、掺加优质矿物掺合料和抗裂外加剂),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和耐久性。

精细制造与施工:保证预制模具精度和混凝土浇筑养护质量。确保基础施工质量和平整度。严格把控现场安装精度(对中、法兰面贴合)。规范进行预应力张拉和灌浆作业。加强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处理和养护。

加强监测:在变径段关键位置预埋传感器(应变、振动),进行施工期和运行期的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异常。

及时处理:一旦发现裂纹,务必高度重视,立即启动调查、评估和修复程序,防止小问题发展成大事故。

专业处理:裂纹的检测、评估和修复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应聘请有丰富风电混塔经验的专业机构进行,确保修复方案科学有效,施工质量可靠。

混塔变径段的裂纹问题是涉及设计、材料、施工、荷载等多因素的复杂问题。系统的分析、精准的评估和专业的修复是保障风电项目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