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保障类与市场化风电项目电价交易变化
近期保障类与市场化风电项目电价交易变化
原创 电子 [风光发电](javascript:void(0);)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逐渐成为电力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传统的固定电价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成为必然趋势。
一、电价交易变化
1. 保障类项目电价逐渐市场化: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的迅速增长,电力消纳压力也随之攀升。传统的计划定价模式已不足以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保障性收购电量的优先发电小时数逐渐降低,以煤电基准价收购的保量保价部分电量占比逐渐减少,到2030年之前将降低为0。这意味着保障类项目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市场化交易,其电价将受到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
2. 市场化项目电价波动加剧:部分省份明确将新能源中长期交易价格上限定为当地燃煤基准价,对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价形成进一步压制。此外,新能源占比高的地区(如山东、甘肃)普遍面临交易电价下行的压力。
二、相关政策
1. 推动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新能源项目(风电、太阳能发电)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新能源项目可报量报价参与交易,也可接受市场形成的价格。参与跨省跨区交易的新能源电量,上网电价和交易机制按照跨省跨区送电相关政策执行。
2. 建立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在结算环节建立差价结算机制,对纳入机制的电量按机制电价结算,降低了新能源项目收益的波动性,增强了长期投资的稳定性。
3. 区分存量和增量项目:
存量项目:2025年6月1日以前投产的项目,通过差价结算实现电价与现行政策的衔接。
增量项目:2025年6月1日及以后投产的项目,机制电价通过市场化竞价方式确定,促使企业提升发电效率、降低成本。
4. 鼓励签订多年期购电协议:指导电力交易机构探索组织开展多年期交易,帮助新能源项目提前管理市场风险。
三、总结
近期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新能源项目全面进入电力市场,电价由市场交易形成。这一改革旨在通过市场化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新能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通过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和分类施策,保障项目的收益稳定性和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