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风机机组点位规划的原则

原创 电子 [风光发电](javascript:void(0);)

风机机组点位规划需综合考虑风能资源、环境影响、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效益,确保风电场高效运行且符合政策规范。

1. 风能资源优先原则

主风向与风能玫瑰图分析

根据风能资源评估结果,优先在盛行风向上布置风机,确保机组间距合理以最大化发电量。平行于主风向的行距通常为5-9倍叶轮直径(D),垂直方向列距为3-5D。

避开障碍物影响

障碍物(如建筑、树林)下风向40倍高度、上方2倍高度的区域为强尾流扰动区,需避开。障碍物透风率越低,对风速阻碍越大,需通过模拟评估风速衰减影响。

地形加速效应利用

山脊、高地等与主风向垂直的地形可产生气流加速效应,显著提升风速,是理想布机区域。

2. 安全距离与合规要求

居民区与敏感设施距离

风机与村庄距离一般需≥500米,特殊情况至少300米;与110kV及以上电力线路距离≥150米。

生态与土地限制

需避开基本农田、矿产、自然保护区、军事用地等敏感区域,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及环保要求。

噪声控制标准

居民区噪声需满足昼间≤55分贝、夜间≤45分贝,必要时通过距离或降噪措施达标。

3. 地形与运输安装适应性

运输条件可行性

山区需确保道路坡度、宽度及转弯半径满足大型设备运输需求,机位附近需有足够场地摆放叶片、塔筒。

地形适应性布局

平坦地形可采用矩阵式布局,复杂地形则需错位或梅花型布置以兼顾发电效率与视觉美观。

施工与维护便利性

机位选择需考虑吊装平台面积(通常2000-3000平方米)、检修通道及后期维护便捷性。

4. 环境影响最小化

尾流效应控制

尾流导致下游风速降低和湍流增加,行距不足时第二排机组发电量可能损失8%-20%。需通过间距优化减少能量损失。

视觉与生态平衡

布局时尽量保持行列整齐,视觉美观可能牺牲部分发电量,需在经济效益与景观协调间权衡。

气候适应性

高温地区需避免阳光直射,高湿度区域需防潮,寒冷地区需防冻措施,确保设备稳定运行。

5. 科学布局与间距优化

矩阵与梅花型布局

单主风向采用矩阵式错位排列,多风向采用梅花型布局,减少尾流影响并提升发电效率。

经济性综合评估

通过软件模拟(如WAsP)对比不同间距方案的发电量、尾流损失及投资成本,优选综合经济性最高的方案。

集约化用地策略

鼓励共用道路、集电线路,采用“点征”方式减少永久性用地,临时用地需复垦恢复。

总结

风机点位规划需以风能资源为核心,兼顾安全合规、地形适应、环境影响及经济性。实际项目中需结合风电场具体条件(如主风向、地形复杂度、政策限制)进行多方案模拟与比选,并通过环评与用地审批确保合规性。具体实施时,建议参考《风电场工程建设用地和环境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及地方政策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