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风机机组荷载和叶片净空对塔形的要求(三)

原创 电子 [风光发电](javascript:void(0);)

三、 不同塔形如何应对荷载与净空要求

1.  钢制圆锥形管式塔:

主流选择(80米-140米): 技术成熟、制造安装相对标准化、结构效率高、维护相对简单。

应对荷载: 通过锥度优化强度、刚度和质量分布。通过控制壁厚和材料强度等级满足要求。

应对净空: 锥度设计是关键。较大的锥度在塔架中下部提供良好净空。其连续光滑的表面也有利于气流。

挑战: 超高超柔管塔的净空控制和运输限制(直径和长度)。

2.  钢制格构式塔架:

优势:

材料效率高: 在同等高度下,可比管塔轻20-40%。

刚度大/固有频率高: 三角形结构稳定性好,固有频率通常高于同高管塔,更容易避开1P/3P频率,动态位移可能更小,对净空控制有利。

运输便利: 构件尺寸小,适合偏远地区或超大高度。

基础尺寸小: 重量轻意味着基础可以做得更小。

应对荷载: 三角形格构提供优异的抗弯和抗扭刚度及稳定性。

应对净空: 格构是开放结构,叶片理论上只要不碰到任何杆件即可。这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净空优势,特别是在塔架中上部。即使塔架有较大弯曲或振动,只要叶尖轨迹不穿越杆件所在平面,就不会发生碰撞。设计时需要精确计算叶尖包络面和塔架构件位置。

劣势: 视觉影响大、维护(防腐)工作量大且复杂、可能增加鸟类碰撞风险、攀爬不如管塔安全方便、制造成本可能更高。

3.  混凝土塔架:

形式: 预制混凝土环片现场组装(主流)、滑模施工、或钢混混合(下部混凝土,上部钢管)。

优势:

刚度大/阻尼高: 材料阻尼高有助于抑制振动,刚度大减小变形,有利于净空控制。

固有频率高: 通常高于同高钢塔,易避开1P/3P。

耐久性好: 耐腐蚀性强。

适合超高: 是160米以上高度的重要解决方案。

本地化优势: 可在项目地附近生产混凝土构件。

应对荷载: 依靠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钢筋/预应力筋的抗拉强度。截面通常较大。

应对净空: 刚度大变形小是其净空优势。但截面通常比同高钢塔大,顶部净空空间可能受限,需要仔细设计顶部直径和锥度。

劣势: 重量巨大(增加基础和运输安装难度及成本)、工期较长、质量控制要求高、拆卸回收困难。

4.  混合塔架:

目的: 结合不同材料的优势,解决特定问题(如超高、运输限制、成本优化)。

常见组合: 下部格构式/混凝土 + 上部钢管;下部大直径钢管 + 上部小直径钢管。

应对荷载与净空: 设计灵活。例如,下部用混凝土或格构提供高刚度和稳定性,控制整体变形;上部用钢管满足顶部小直径的净空要求。需要精心设计过渡段和整体动力特性。

四、 总结与关键设计权衡

荷载是塔架存在的基础: 塔架必须首先安全可靠地承受所有设计载荷(尤其是疲劳和极端载荷),强度和刚度是根本。

净空是塔形设计的核心驱动因素: 特别是在追求更高轮毂高度以捕获更多风能时,塔架增高带来的柔度增加会严重挑战净空安全。净空要求直接决定了塔筒顶部的最大直径和塔架锥度的设计,并对塔架的刚度和动态性能(固有频率、阻尼)提出了严格要求。

塔形选择是综合优化的结果: 没有绝对最优的塔形。选择取决于:

轮毂高度: 是决定性因素。

风电机组特性: 额定功率、叶轮直径、重量、动态特性(1P/3P频率)。

载荷环境: 风资源特性(平均风速、湍流强度、风切变)、地震、冰冻等。

场址条件: 地形、交通可接入性(运输限制)、地质条件(基础成本)、视觉影响要求、鸟类活动等。

成本: 材料成本、制造成本、运输成本、安装成本、基础成本、全生命周期维护成本。

技术成熟度与供应链: 当地可用的技术和材料。

关键权衡点

高度 vs 成本 vs 净空: 增高度提升发电量,但大幅增加塔架、基础成本和净空控制难度。

刚度(固有频率) vs 重量(材料成本): 提高刚度(如加厚、加大截面)通常增加重量和成本。

管塔的运输限制 vs 格构/混凝土的制造维护复杂度: 管塔受限于道路运输尺寸,格构和混凝土解决了运输问题但引入其他挑战。

净空安全裕度 vs 结构效率: 过大的净空裕度可能导致塔架顶部直径过大或锥度过大,降低结构效率,增加成本。需要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优化设计。

结论: 风机塔架的设计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多学科优化过程。风机机组荷载设定了塔架结构性能的底线,而叶片净空要求则是塑造塔架外形(特别是锥度和顶部直径)和驱动超高塔架技术发展(如格构式、混凝土、混合式)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工程师必须在满足所有安全和性能标准的前提下,在各种约束条件和目标之间找到最佳的塔形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