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第一部分读后感与笔记
摘抄与体会
-
古人赞美慷慨助人、仗义疏财的人有“解衣推食”之说,即脱下自己的衣服让给别人穿,让出自己的食物给别人吃。而近平在自己身处困境的时候,仍能够做到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他的人格和胸怀令人感佩。(序)
感悟:真正的善良是在自己不富裕、不宽裕时仍能施予,这是一种无条件的利他精神。
-
没想到,到了公社会场便有“习仲勋的儿子不跟红旗走”的喧嚣。……正如一位朋友说的那样:“别人是从零开始,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第15页)
感悟:逆境不仅考验能力,更锤炼意志。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
其实,让人民过上好生活,也正是习近平工作和奋斗的目标。(第23页)
感悟:立志为民是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
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第25页)
感悟:深入基层,与群众同甘共苦,才能看到不同的人生境界。
-
一个共产党的工作着,如果不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的艰难,就无法真正站稳群众立场....如果下乡是去走过场,说话很有“套路”,也就看不到真实的感情流露。(第26页)
感悟:群众路线的基础是深入调研与真情交流,而非表面走过场。
-
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习近平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要为群众办实事,就要先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一个党的工作者,只有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才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第31页)
感悟:务实作风是解决问题、赢得群众信任的关键。
-
“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第36页)
感悟:青年时期的价值观、人生观决定了未来的走向。
-
那个时候,只有坚决依靠老乡。找到老乡,才能坚持斗争,坚持生存。哪有嫌弃农村生活艰苦、农民落后的道理?如果那个时候离开老乡,共产党员一天都活不了。(第39页)
感悟:信任与依靠群众,是共产党人的生命线。
-
谈到从俄、日、德、英、法不同语言翻译过来的中文译本各有侧重,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时,习近平感慨道:“这么一个小薄本经典,就有这么多名堂,可见认识真理很不容易。”(第44页)
感悟:不同文化与语言的差异提醒我们,要保持谦逊与求真精神。
-
近平后来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建立在他对祖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上的。(第48页)
感悟: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柱。
-
克劳塞维茨所说的“慧眼”,是指“在茫茫的黑暗中仍能发出内在的微光以照亮真理的智力,以及敢于跟随这种微光前进的勇气。前者被称为眼力或慧眼,后者就是果断”.....“祖国虽然辽阔,但我们退伍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第52页)
感悟:洞察真理与果敢行动,是成就大业的两大要素。
-
其实,年轻时候的阅读、年轻时期的苦学所能学到的知识和信息,很多已经变化了,或者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但年轻时期所养成的不倦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思维能力,则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对后来的各个阶段依然起着作用、发挥着影响。(第56页)
感悟:方法与思维能力比知识本身更宝贵。
-
人要成长,要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首先就要有使命感....体现这种使命感的证据,我认为有两条:一是近平在梁家河经过数年苦难和磨炼,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儿子,并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如何为人民服务。所以直到现在,他仍一再提起,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福祉。二是强烈的忧患意识。近平喜爱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忧患意识,最初是环境强加的,环境使然。因为当时激烈的政治斗争,他父亲受到迫害,使他忧虑自己的家庭,忧虑自己的前途,这些是他肯定会忧虑的。经过在梁家河艰苦生活的磨炼,得到陕北人民的感召与信任,他的忧患逐渐过渡到要考虑生产队、考虑大队的事了。这时的他,忧虑全队的生产与生活,考虑如何解决粮食翻番的问题,也就是已经由从小我出发的“物喜己悲”,转变为对群众利益的一种深沉忧患了。(第57页)
感悟:由“小我之忧”转向“群众之忧”,体现了胸怀与格局的升华。
-
他曾几次与我说过他很喜欢曾国藩的一段话:“愈是军情棘手,众议纷纭,愈要心明力定,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做大事者要具备冷静的心态和自控能力,这样即使事务再紧急,也可以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与近平接触中,他不止一次对我谈到智商与情商的关系。他认为,智商是重要的,而情商则是关键,尤其是做大事者。(第58页)
感悟:大事需要冷静心态与自控能力,情商往往比智商更关键。
-
“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第58页)
感悟:学习是共产党人过去成功的经验,也是未来发展的根本途径。
总结
这一部分让我深刻感受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仅是个人奋斗史,更是一段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成长史。在逆境中,他立志为民、依靠群众、实事求是、不断学习,逐渐形成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务实的工作方法。这些精神财富,不仅适用于政治工作,也是每一个人在生活与职业中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