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第二部分读后感与笔记
摘抄与体会
-
不能光停留于议论抱怨,要争取入党,在党内发挥驱浊除弊、改造实事的积极作用。(P63)
感悟:习近平意识到,单纯的抱怨并不能改变现状,只有通过行动,特别是加入党组织,才能真正为社会带来改变。
-
第一个共同点是,比起陕北,陕北农村给我们提供了政治上相对宽松、能够发挥个人潜力的天地。(P63)
感悟:陕北的环境为习近平提供了一个可以真正展现自我的平台,使得他能够在政治上找到方向。
-
第二个共同点是,我们都不甘于平淡生活,觉得人活一世,总要干点什么,做一番事业(P64)
感悟:他强调了追求事业的决心,认为人生应当有所作为。
-
第三个共同点是,我们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就是:志当存高远,但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P65)
感悟:有远大志向固然重要,但真正的成功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实现宏伟目标。
-
我们内心深处都是想走的,并没有把“扎根农村一辈子”当做挂在嘴上的口号;如果因为各种客观原因走不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也不应该消沉应付,而是应该把身边的事情尽量做好。(P65)
感悟:习近平深刻认识到,不是所有愿望都能实现,但只要不能走,就尽量做好眼前的事情。
-
锥处囊中意为锥子放在口袋里,锥尖就会露出来。该成语比喻有才智的人总是会显露头角,不会长久被埋没的。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后据此总结出成语“锥处囊中”。(P67)
感悟:即使处境艰难,真正的才能终究会有所表现,像锥尖从囊中露出一样。
-
高山仰止,景行háng行止是汉语成语,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大致的意思是赞颂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以他的举止作为行事准则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P63)
感悟:崇高的德行让人敬仰,这不仅仅是行为上的标杆,也是内在修养的体现。
-
他之所以要下到农村地区去做基层工作,主要是出于两个考虑。一是国家已经步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在地方上会比在军队里接触的事物更全面,更接近民生民情,对自己的全面锻炼更有利。二是他自己在陕北干了7年,知识和工作经验最丰富的积累,还是从农村来的,而且农村目前正处在改革的前沿,还是到农村去才能更发挥他的优势。(P77)
感悟:习近平深知,真正的工作经验和对民生的理解必须从基层做起,农村改革是他展现才干的最佳平台。
-
“这次下去,干的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点实事,也没什么”.......因为不管从政道路的前景如何,在基层为群众做实事的权利总是不会被剥夺的。只要有这一条垫底,而且为群众做事又是自己的乐事,那么个人前程的不确定性也就算不了什么了。(P77)
感悟: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即便前途不确定,做好群众的事情本身就是值得的。
-
他不喜欢“三把火”“三板斧”式的工作方法,而是讲究吃透实际情况,循序渐进。(P80)
感悟:不急功近利,而是尊重实际,循序渐进,才是长远之道。
-
“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P81)
感悟:知识要与实践结合,只有深入群众,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书本上的知识。
-
毋庸讳言,习近平在陕北的7年正处于我们国家一个特殊的时期,一个黑白颠倒、美丑错乱的时期。但是,在延川这个全国贫困县的贫瘠土地上,却在同时期中走出了习近平、孙立哲、路遥、史铁生等一批不甘平庸的青年,这并不是“文革”的成果,不是极左路线和乌托邦理论的成果,。中国自古以来,不管是在盛世还是衰世,不管环境多么荒谬,总是有悬壶济世的良医出现,总是有“邑有流亡愧俸钱”的良吏出现,这是我们的民族能够生息绵延的脊梁所在。我们现在回忆这些青年人当年的脚步,不是个歌颂什么虚幻的口号和运动,而是认可那些在艰难困苦之中仍然顽强地寻找和实现人生的意义、“男儿当自强”的精神。(P81)
感悟: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依然能从困境中寻找出路,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民族力量的根基。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让老板姓更多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的领导人,不仅看到他们在台上做大报告的样子,也知道一点儿他们的酸甜苦辣的内心世界,应该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重应有之义。(P82)
感悟:领导人应更贴近群众,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总结
通过这一部分的阅读,我深刻体会到,习近平始终坚持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无论在基层,还是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他始终没有放弃对人民的责任。他强调 实事求是,通过实践来验证知识,并且始终坚持 从小事做起,逐步实现远大理想。这些信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政治工作,更为每个人在生活与工作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