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钢混塔筒安全监测

原创 电子 [风光发电](javascript:void(0);)

混凝土塔筒作为风力发电机组的关键支撑结构,其安全性与耐久性直接影响整体系统的运行效率与寿命。根据《T/CEC 5008-2018》标准,混凝土塔筒的安全监测需贯穿施工期与运行期,通过科学布点、实时监测及智能预警,实现全寿命周期的结构安全保障。以下从监测体系设计、技术要求及管理流程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监测体系设计原则

1. 分期监测与协同整合

监测分为施工期与运行期两阶段,二者需紧密结合。施工期监测旨在优化工艺、确保施工安全;运行期监测则聚焦结构安全验证、损伤识别及维护决策。监测点数量及位置需结合项目实际,选取代表性塔筒布设。

2. 测点布置的科学性

测点需全面反映塔筒力学特性与环境影响,遵循以下原则:

变形监测:包括沉降、倾斜及水平位移。沉降测点沿基础轴线对称布设,不少于4个;倾斜与水平位移测点设于塔顶。

应变监测:布设于应力集中区域及关键结构部位。

预应力钢绞线索力监测:选取代表性钢绞线,同一束内多个截面布置测点。

二、监测系统技术要求

1. 设备与传感器选型

监测设备需满足长期可靠运行要求,传感器参数应符合:

精度与灵敏度:适应微小结构变化。

通频带与动态范围:覆盖结构动态响应频谱。

量程与线性度:确保极端工况下数据有效性。

稳定性与寿命:耐环境侵蚀,寿命匹配设计周期。

2. 系统功能与扩展性

监测系统需兼容多类型传感器,支持远程通信及规约标准化,并预留扩展接口。软件系统依据《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GB8566)开发,具备自动恢复功能,确保无人值守下的持续运行。

三、监测实施与管理流程

1. 监测频次与应急响应

施工期:每施工阶段至少监测一次,停工与复工时加测。

运行期:实时连续监测,实现全寿命覆盖。

异常响应:数据异常、速率超阈值或环境突变时,立即预警并提高监测频率,优先排除系统故障后验证结构安全性。

2. 数据管理与预警机制

监测数据需完整存档,严禁篡改,系统自动生成极端工况健康报告。

预警阈值基于结构设计参数与历史数据动态设定,涵盖安全性、适用性及耐久性指标。

3. 检查与维护协同

监测报警后,需结合人工巡检复核结构状态,形成“监测-预警-检查-维护”闭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