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风机点位布局的综合考量(二)

原创 电子 [风光发电](javascript:void(0);)

三、运输条件(影响设备供应和建设成本)

1.  大件运输可行性:

现有道路条件: 桥梁限高、限宽、限载(特别是涵洞、老旧桥梁);转弯半径;道路坡度;路面状况(承重能力)。叶片(>70米长)、塔筒(直径>4.5米,单段>30米长)、机舱(重量>80吨)运输是最大挑战。

改造需求: 需要拓宽、加固、降坡、新建临时道路或桥梁的成本和时间。改造是否可行(如涉及征地、拆迁)?

运输距离: 从港口或制造厂到现场的运输距离直接影响物流成本。

2.  场内道路:

规划路线: 连接所有风机点位、升压站、材料堆场。需优化路线以减少长度、土方量和对环境破坏。

道路标准: 宽度(满足大件运输和错车)、坡度(一般<12%)、转弯半径、路基和路面承载力(尤其雨季施工)。

施工难度: 山地、沼泽等复杂地形会大幅增加道路建设成本和工期。

四、地下情况(影响基础设计和施工安全)

1.  工程地质与岩土条件:

地质勘察: 必须进行详细的地质钻探和试验,获取各点位地层的:

土层/岩层分布、厚度、埋深。

物理力学性质: 承载力、压缩模量、剪切强度参数(粘聚力c、内摩擦角φ)、重度。

地下水: 水位埋深、季节性变化、腐蚀性。

基础选型依据: 地质条件直接决定基础形式(扩展基础、桩基础、岩石锚杆基础等)、尺寸和造价。不良地质(如软弱土层、淤泥、流沙、溶洞、断层、破碎带、高边坡)会大幅增加基础成本、施工难度和风险(如不均匀沉降、滑坡)。

2.  水文地质:

地下水对基础施工(降水、支护)的影响,以及地下水对混凝土和钢筋的腐蚀性评估。

3.  地质灾害风险:

评估场址是否存在或潜在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如采空区)、地震液化等风险。

4.  地下设施与管线:

查明是否有地下电缆(电力、通信)、管道(油气、供水、污水)、光缆、国防设施、矿藏巷道等。需满足安全距离或避让要求,涉及迁改则成本高昂。

五、其他关键考虑因素

1.  接入系统:

接入点位置与容量: 决定升压站位置和集电线路走向。集电线路长度和穿越复杂地形(河流、公路、铁路、保护区)的成本需纳入布局优化。

2.  施工安装条件:

每个机位点的吊装平台大小和平整度要求是否满足所选风机机型的吊车作业空间(主吊、辅吊站位)。

设备临时堆放场地需求。

3.  运维便利性:

场内道路需满足日常检修车辆通行。

考虑未来大部件更换的运输和吊装可行性。

4.  环境与社会影响:

环评要求: 对噪声、光影闪烁、鸟类迁徙、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景观视觉等的评估结论可能限制某些区域的开发或要求特定布局(如避开鸟类通道、远离居民区)。

社评要求: 与当地社区沟通,尊重文化习俗,减少对居民生活(如放牧、耕作)的干扰,妥善处理征地补偿。

5.  法规与政策限制:

严格遵守国家及地方关于风电开发的各种法规、规范、标准(安全距离、环保要求、土地使用政策等)。

军事、航空(雷达、航线)限制。

结论

成功的风电场风机点位布局是风资源潜力、土地约束、工程可行性和经济性之间精密平衡的结果。它需要多学科协作(风资源工程师、地质工程师、道路工程师、电气工程师、环保专家、法律顾问、测绘人员等),并依赖于高质量的数据(测风数据、地形数据、地质勘察数据、土地信息、政策法规)和先进的模拟优化工具。在整个过程中,微观选址是运用技术手段实现发电量最大化和成本控制的核心环节,而实地勘察(地质、运输、环境、社会)是确保方案落地可行性的关键保障。前期详尽的规划和评估是项目后期顺利建设和高效运营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