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场折减系数
风电场折减系数
原创 电子 [风光发电](javascript:void(0);)
风电场折减系数是在风电场发电量估算中,用于综合考虑各种实际因素对理论发电量的削弱作用,从而将理想状态下的发电量修正为更接近实际情况的参数。它反映了非理想条件(如设备损耗、环境限制、电网约束等)对发电能力的综合影响,是风电场可行性研究和收益评估的关键指标。
主要折减因素(折减系数的构成):
折减系数通常由多个分项折减因素叠加计算(一般采用连乘方式),主要包括:
1. 尾流折减:风电场内风机之间的相互干扰(上游风机对下游风机的风速削弱)导致的发电量损失,通常占5%-15%,与风机布局、间距密切相关。
2. 空气密度折减:实际空气密度(受海拔、温度、湿度影响)与标准状态的差异对风机出力的影响,高海拔地区折减更明显。
3. 设备可用性折减:风机因维护、故障等停机导致的发电损失,即实际运行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可用率)的反向折减,通常可用率为90%-95%,对应折减5%-10%。
4. 电网限制折减:因电网消纳能力不足、输电线路故障等导致的弃风损失,与当地电网条件和调度政策相关。
5. 环境限制折减:极端天气(如台风、冰冻)、噪音或生态保护要求(如鸟类迁徙期停机)导致的停机损失。
6. 叶片污染与老化折减:叶片积灰、结冰或长期运行老化导致的风能捕获效率下降,通常折减1%-3%。
作用:
通过折减系数修正后,理论发电量(基于风能资源评估和风机参数计算)可更准确地反映实际可能的发电量,为项目投资决策、收益预测提供可靠依据。不同风电场的折减系数差异较大,通常综合折减系数在15%-30%之间,具体需结合项目选址、技术方案和外部条件测算。
本文是原创文章,采用 CC BY-NC-ND 4.0 协议,完整转载请注明来自 程序员小航
评论
匿名评论
隐私政策
你无需删除空行,直接评论以获取最佳展示效果